【學術講座】 從靈感到論文:學術寫作與研究之路 1126 9:1012:00

  • 2025-11-26
  • history網站管理員


本次活動邀請目前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的
陳英傑教授,分享其豐富的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經驗。陳教授首先表示作為一名新加坡人,其實「國語」並非其母語,從小在家裡講的是廣東話。「國語」是其自幼至長觀看港臺電視劇,從字幕中自學而來的,由此累積了對港臺流行文化的知識,也拉近了與本次講座臺灣聽眾之間的距離。其次陳教授介紹他自新加坡國大大學部畢業之後,經過三年擔任中學教師的經歷,才回到母校攻讀碩士學位,鑽研明代的中琉關係,最後再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專攻明清史。畢業後陳教授曾任職於荷蘭國際亞洲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in the Netherlands),由此可說與陳懷宇教授的大作《從普林斯頓到萊頓:中國史學走向世界》的主標題書名一樣,人生經歷有著同樣的歷程。

    簡短自我介紹之後,陳教授隨即進入正題,提醒大家當圖書館裡的書架都已改成書桌,過往悠遊於書海裡的氛圍不再,許多知識皆已電子化的時代,不但電子書奪走閱讀的「觸感」,數位化剝奪了「趣味探索」,關鍵詞與搜索引擎也形成「霸權」,在此情況下,我們該如何尋找靈感?陳教授以自身發表過約50篇英文論文的實際經驗出發,強調應透過個人思考、與他人進行討論、從日常生活入手(就地取材)、大量閱讀(文獻綜述),以及蘇格拉底辯證法等途徑,尋找自己獨有的問題意識。除了對上述途徑一一舉出實例說明之外,陳教授最後也強調,「好的論文即是完成的論文」,寫作盡力而為即可,切莫完美主義作祟。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講座除了歷史學系的同學之外,陳尚懋教授亦帶領公事系的學生前來參加,同學們對於講者的東南亞研究及背景紛紛感到好奇,講座在聽眾們的諸多提問中圓滿結束。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