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次: 822

第三人生大學

這是一張圖片

佛光大學第三人生大學報名簡章

壹、學程摘要
  「第三人生大學」在提供壯世代與高齡長者終身學習機會,透過與時俱進學習專業增能,提升生活品質,實現生涯轉型。基於此,「城市記憶與走讀導覽學分學程專班」,旨在瞭解以宜蘭為主的歷史文化,並透過實地走讀與導覽豐富學員的學習經驗。授課教師包含歷史學系專任教師,以及策展規劃、導覽技巧、口述歷史等領域的業師,課程結合理論與實務,培養具備地方文化保存、走讀導覽規劃的人才,進而輔導學員進入推廣文史導覽等相關領域精進自我。招生對象主要以對家鄉歷史有興趣的退休人員以及宜蘭社區的長者,並透過宣傳行銷途徑吸引學員報名。預期學員了解並傳遞宜蘭的歷史記憶,對地方創新產生積極影響,為社會文化保存與發展貢獻力量。

貳、學程目標
  宜蘭擁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背景,隨著老年人口的增長(本地或移居),如何利用「第三人生大學」幫助高齡長者回顧過去、發掘家鄉故事、並進行深度的文化學習,為了本學程重要課題。
  提升長者的歷史認同與文化認識:透過課堂的知識傳播和設計與課程主題相關系列的走讀與導覽活動,幫助長者深入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背景、文化傳承及重要事件。這不僅有助於長者認識自己家鄉的歷史脈絡,也能夠激發他們對臺灣地方文化的興趣與自豪感。透過介紹當地的重要文化景點與歷史遺跡,從而了解宜蘭從開發到現代的發展歷程。
  促進長者的社會互動與跨代交流:走讀導覽活動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還是一個社會互動的過程。通過與當地居民及導遊的交流,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與社交互動,形成互助支持的社群。透過設計社會互動環節,促進跨代學習與文化傳承。
  鼓勵長者親身體驗與文化傳承:在學習過程中,長者能親自踏足那些曾經聽聞過的歷史遺址與文化場所,體驗當地的生活方式與歷史氛圍。這不僅能夠加深長者的文化記憶,還能幫助他們理解當地文化對自我身份的塑造。進而鼓勵長者親自參與家鄉故事的探索,並從中發現與自身的聯繫。
  增強長者的身心健康與幸福感:對高齡長者而言,能進入大學學習是幸福,且值得讚揚的。在愉悅的學習過程中提升長者的精神健康,減少孤獨感並增加歸屬感。且透過走讀活動,長者能在輕鬆的步行過程中,增加身體活動量,改善身心健康。同時,通過探索家鄉的過程,長者能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強化家鄉故事的傳承與記錄:本學程不僅是要讓長者了解家鄉的歷史,還希望長者能成為家鄉故事的傳遞者,通過口述歷史、文字紀錄等方式,將這些故事傳承下去,並幫助下一代了解家鄉的文化。鼓勵長者分享自己家鄉的故事與經歷,並錄製口述歷史。甚至建立長者之間的文化交流平台,分享與家鄉相關的故事與回憶。
  本學程旨在通過以「城市記憶」為主題的教學走讀導覽活動,不僅能夠讓高齡長者或移居退休人士回顧家鄉歷史與文化,還能透過實地走訪,增進對家鄉的情感連結,並促進社會互動,進一步促進老年人的社會參與與文化認同。加上歷史是一門較容易入門的學科,人人都可以來念,許多高齡長者不希望自己老化太快,便透過不斷學習來讓心靈常保健康,甚至進入大學讀歷史給自己圓夢。源此,佛光大學為提供高齡學習環境,提供「第三人生大學」相關課程,協助社區高齡長者,甚至是回鄉的壯世代成員或移居退休人士到學校學習交流,期望藉由學校與社區的攜手合作,讓長者再次與家鄉文化接觸,了解宜蘭的歷史,更加自信地認同自己來自的地方,並感受到對家鄉的深厚情感,進而促進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參、2025年課程規劃
  本學程之特色,在於宜蘭縣的大專院校中僅有佛光大學歷史學系,本校歷史學系長年耕耘地方志史書編寫與地方社會田野調查,師資經驗充足,且學系師資兼具口述歷史調查與文本運用、史籍解讀與圖像解析等,對於本課程之協助甚堪完備;在業界師資支援方面,本課程聘請之業師具備豐富的地方文史計畫與導覽經驗,且熟稔文史業界之動態,能掌握業界最新需求,使本課程能在學術理論與實務訓練之間臻至平衡。行政院持續推動的地方創生方興未艾,惟年輕人力之缺乏、流動頻繁;而地方社會中之年長者又缺乏相關訓練,尚無法成為地方創生工作推動的即戰力,惟這些年長者久居地方,並無流動之可能,若能加以培訓,授予適當訓練,除使年長者有成為地方創生的協同人員外,對於地方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產業活絡俾有莫大助益。
  課程一「文物鑑賞與博物館走讀」:以歷史文物鑑賞為主要授課內容,尤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與中研院古物陳列館的館藏與展覽為主。透過認識器物與書畫,除了藉由賞鑒陶冶人生與培養美學素養之外。本課程更著重專業知識的養成,並實際走訪博物館,藉由納入業界師資,涵括策展、導覽、文創設計、教育推廣、研究與收藏等等,以多元面向呈現博物館相關的工作業務。
  課程二「記憶織錦:口述歷史與地方敘事」:課程內容與活動設計以壯世代學員的需求為核心,兼顧其生命經驗、學習節奏與興趣,並鼓勵學員依個人興趣選擇訪談主題與社區場域。課程設計特別注重訪談倫理,並舉辦創傷敘事工作坊,協助學員處理敏感議題。透過生命回顧與敘事建構,促進學員的心理健康與自我賦能。每週課程結合理論講授與實作練習,確保學員能將所學應用於實際情境。透過模擬訪談、田野踏查、數位工具操作等活動,培養學員的實用技能。並以地方記憶採集為媒介,促進學員與社區居民的互動與合作。建立可公開檢索的「地方記憶數位資料庫」,促成學術成果回饋社會。
  課程三「蘭陽走讀與旅行規劃課程」:本課程之目的,在使學員能夠從歷史層面來擷取地方創生的DNA。地方創生的目的在於地方社會建構得以產業經濟永續發展的道路,須從地方的歷史、特色產業中尋找亮點,也使學員能夠成為地方創生工程中的培力人員;不少社區也積極從地方景點、產業中尋求亮點,規劃社區的微旅行、社區特色觀光等活動。在這些層面中,歷史的亮點並不常被重視,致使不少社區的旅遊行程常難以吸引人流。然而歷史可以做為產業亮點,如壯圍的牽罟、頭城的定置漁網,其脈絡足可顯示地方社會發展中歷史層面的重要性,也是探索自身所處社會的最佳機會。
  課程四「宜蘭記憶與村史書寫」:本課程透過學員的記憶為宜蘭歷史之重塑,經過此階段使學生對宜蘭整體發展有初步概念,並能了解各城鎮之間的環境、產業等差異。其次瞭解宜蘭在台灣歷史中的定位與角色,透過台灣整體的發展敘述,學員才能夠精準定位宜蘭的歷史亮點。並通過對宜蘭城市的走讀、現地踏查,不同鄉鎮之間的特色才能顯現出來。地方社會同樣在持續變動之中,歷史文本也在持續變動並各自解讀,藉由書寫村史來釐清文本與實際狀況,重新定位宜蘭。
  課程五「校園導覽與規劃」: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學校環境、歷史背景及各設施的功能與特色,並培養學生空間規劃與導覽設計的能力。透過實地勘查、資料蒐集、導覽腳本撰寫、地圖設計與導覽實作,讓學生能夠規劃並執行一場具有教育性與創意的校園導覽活動。
  課程六「校史書寫與整理」: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學校歷史的認識與研究能力,透過文獻蒐集、口述訪談、資料整理與編撰實作,訓練學生進行校史紀錄的基本技能。課程內容涵蓋校史資料來源探索、史料分析方法、口述歷史訪談技巧、校史編寫格式與風格,並結合實務操作,讓學生親自參與校史的撰寫與呈現,提升歷史素養與組織表達能力。

  以上課程皆具備地方學之性質,其目標在於訓練學員能夠從事地方創生,或是投入文史公司或社區發展協會,協助推動特色社區深度旅遊。目前文史業界對於地方學之需求,在地方創生推動與社區特色導覽等兩大面向,兩大面向之先行條件均在於對歷史文本與文物的掌握,此類如史籍志書、口述調查、古蹟建築等。因此本學程系列課程,皆具備理論與實務,首先進行整體歷史知識的補充與對文本的解讀,使學員具備一定知識;其次由業師接續進行,並以實地走讀導覽踏查(每次實地踏查以6小時計),過程中業師將訓練學生如何進行導覽工作,以及解讀地方文本等;最後回到課堂,透過分組檢討、校正回歸等,使學生能夠規劃出最直接適合的地方文史計畫案,並透過不同組別的討論,使學生各組能夠更清楚認識整體宜蘭歷史的同與異,並創作適合的宜蘭文史計畫暨旅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