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人次:
1149
第三人生大学

佛光大学第三人生大学报名简章
壹、学程摘要
「第三人生大学」在提供壮世代与高龄长者终身学习机会,透过与时俱进学习专业增能,提升生活品质,实现生涯转型。基于此,「城市记忆与走读导览学分学程专班」,旨在了解以宜兰为主的历史文化,并透过实地走读与导览丰富学员的学习经验。授课教师包含历史学系专任教师,以及策展规划、导览技巧、口述历史等领域的业师,课程结合理论与实务,培养具备地方文化保存、走读导览规划的人才,进而辅导学员进入推广文史导览等相关领域精进自我。招生对象主要以对家乡历史有兴趣的退休人员以及宜兰社区的长者,并透过宣传行销途径吸引学员报名。预期学员了解并传递宜兰的历史记忆,对地方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为社会文化保存与发展贡献力量。
贰、学程目标
宜兰拥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本地或移居),如何利用「第三人生大学」帮助高龄长者回顾过去、发掘家乡故事、并进行深度的文化学习,为了本学程重要课题。
提升长者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认识:透过课堂的知识传播和设计与课程主题相关系列的走读与导览活动,帮助长者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及重要事件。这不仅有助于长者认识自己家乡的历史脉络,也能够激发他们对台湾地方文化的兴趣与自豪感。透过介绍当地的重要文化景点与历史遗迹,从而了解宜兰从开发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促进长者的社会互动与跨代交流:走读导览活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与当地居民及导游的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结与社交互动,形成互助支持的社群。透过设计社会互动环节,促进跨代学习与文化传承。
鼓励长者亲身体验与文化传承:在学习过程中,长者能亲自踏足那些曾经听闻过的历史遗址与文化场所,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与历史氛围。这不仅能够加深长者的文化记忆,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当地文化对自我身份的塑造。进而鼓励长者亲自参与家乡故事的探索,并从中发现与自身的联系。
增强长者的身心健康与幸福感:对高龄长者而言,能进入大学学习是幸福,且值得讚扬的。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提升长者的精神健康,减少孤独感并增加归属感。且透过走读活动,长者能在轻松的步行过程中,增加身体活动量,改善身心健康。同时,通过探索家乡的过程,长者能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强化家乡故事的传承与记录:本学程不仅是要让长者了解家乡的历史,还希望长者能成为家乡故事的传递者,通过口述历史、文字纪录等方式,将这些故事传承下去,并帮助下一代了解家乡的文化。鼓励长者分享自己家乡的故事与经历,并录制口述历史。甚至建立长者之间的文化交流平台,分享与家乡相关的故事与回忆。
本学程旨在通过以「城市记忆」为主题的教学走读导览活动,不仅能够让高龄长者或移居退休人士回顾家乡历史与文化,还能透过实地走访,增进对家乡的情感连结,并促进社会互动,进一步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与文化认同。加上历史是一门较容易入门的学科,人人都可以来念,许多高龄长者不希望自己老化太快,便透过不断学习来让心灵常保健康,甚至进入大学读历史给自己圆梦。源此,佛光大学为提供高龄学习环境,提供「第三人生大学」相关课程,协助社区高龄长者,甚至是回乡的壮世代成员或移居退休人士到学校学习交流,期望借由学校与社区的携手合作,让长者再次与家乡文化接触,了解宜兰的历史,更加自信地认同自己来自的地方,并感受到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进而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参、2025年课程规划
本学程之特色,在于宜兰县的大专院校中仅有佛光大学历史学系,本校历史学系长年耕耘地方志史书编写与地方社会田野调查,师资经验充足,且学系师资兼具口述历史调查与文本运用、史籍解读与图像解析等,对于本课程之协助甚堪完备;在业界师资支援方面,本课程聘请之业师具备丰富的地方文史计画与导览经验,且熟稔文史业界之动态,能掌握业界最新需求,使本课程能在学术理论与实务训练之间臻至平衡。行政院持续推动的地方创生方兴未艾,惟年轻人力之缺乏、流动频繁;而地方社会中之年长者又缺乏相关训练,尚无法成为地方创生工作推动的即战力,惟这些年长者久居地方,并无流动之可能,若能加以培训,授予适当训练,除使年长者有成为地方创生的协同人员外,对于地方社会的稳定与经济产业活络俾有莫大助益。
课程一「文物鑑赏与博物馆走读」:以历史文物鑑赏为主要授课内容,尤其以国立故宫博物院、国立历史博物馆与中研院古物陈列馆的馆藏与展览为主。透过认识器物与书画,除了借由赏鉴陶冶人生与培养美学素养之外。本课程更着重专业知识的养成,并实际走访博物馆,借由纳入业界师资,涵括策展、导览、文创设计、教育推广、研究与收藏等等,以多元面向呈现博物馆相关的工作业务。
课程二「记忆织锦:口述历史与地方叙事」:课程内容与活动设计以壮世代学员的需求为核心,兼顾其生命经验、学习节奏与兴趣,并鼓励学员依个人兴趣选择访谈主题与社区场域。课程设计特别注重访谈伦理,并举办创伤叙事工作坊,协助学员处理敏感议题。透过生命回顾与叙事建构,促进学员的心理健康与自我赋能。每周课程结合理论讲授与实作练习,确保学员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情境。透过模拟访谈、田野踏查、数码工具操作等活动,培养学员的实用技能。并以地方记忆采集为媒介,促进学员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与合作。建立可公开检索的「地方记忆数码数据库」,促成学术成果回馈社会。
课程三「兰阳走读与旅行规划课程」:本课程之目的,在使学员能够从历史层面来撷取地方创生的DNA。地方创生的目的在于地方社会建构得以产业经济永续发展的道路,须从地方的历史、特色产业中寻找亮点,也使学员能够成为地方创生工程中的培力人员;不少社区也积极从地方景点、产业中寻求亮点,规划社区的微旅行、社区特色观光等活动。在这些层面中,历史的亮点并不常被重视,致使不少社区的旅游行程常难以吸引人流。然而历史可以做为产业亮点,如壮围的牵罟、头城的定置渔网,其脉络足可显示地方社会发展中历史层面的重要性,也是探索自身所处社会的最佳机会。
课程四「宜兰记忆与村史书写」:本课程透过学员的记忆为宜兰历史之重塑,经过此阶段使学生对宜兰整体发展有初步概念,并能了解各城镇之间的环境、产业等差异。其次了解宜兰在台湾历史中的定位与角色,透过台湾整体的发展叙述,学员才能够精准定位宜兰的历史亮点。并通过对宜兰城市的走读、现地踏查,不同乡镇之间的特色才能显现出来。地方社会同样在持续变动之中,历史文本也在持续变动并各自解读,借由书写村史来厘清文本与实际状况,重新定位宜兰。
课程五「校园导览与规划」: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环境、历史背景及各设施的功能与特色,并培养学生空间规划与导览设计的能力。透过实地勘查、资料蒐集、导览脚本撰写、地图设计与导览实作,让学生能够规划并执行一场具有教育性与创意的校园导览活动。
课程六「校史书写与整理」: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学校历史的认识与研究能力,透过文献蒐集、口述访谈、资料整理与编撰实作,训练学生进行校史纪录的基本技能。课程内容涵盖校史资料来源探索、史料分析方法、口述历史访谈技巧、校史编写格式与风格,并结合实务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校史的撰写与呈现,提升历史素养与组织表达能力。
以上课程皆具备地方学之性质,其目标在于训练学员能够从事地方创生,或是投入文史公司或社区发展协会,协助推动特色社区深度旅游。目前文史业界对于地方学之需求,在地方创生推动与社区特色导览等两大面向,两大面向之先行条件均在于对历史文本与文物的掌握,此类如史籍志书、口述调查、古蹟建筑等。因此本学程系列课程,皆具备理论与实务,首先进行整体历史知识的补充与对文本的解读,使学员具备一定知识;其次由业师接续进行,并以实地走读导览踏查(每次实地踏查以6小时计),过程中业师将训练学生如何进行导览工作,以及解读地方文本等;最后回到课堂,透过分组检讨、校正回归等,使学生能够规划出最直接适合的地方文史计画案,并透过不同组别的讨论,使学生各组能够更清楚认识整体宜兰历史的同与异,并创作适合的宜兰文史计画暨旅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