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由歷史學系朱浩毅主任主持,首先請趙涵㨗校長致詞。校長除了表示熱烈歡迎之意外,特別謙稱本次演講主題余英時院士的學術地位,應該由在場的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同時也是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的名譽教授,為我們大家說明。陳振川執行長因而介紹余英時先生作為第一屆的唐獎漢學獎得主,如何以其畢生卓越的學術成就,先後榮膺有「人文學科諾貝爾獎」之稱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獎(Kluge Prize),以及來自臺灣的唐獎漢學獎,現場並播放當時由馬英九總統親自頒發獎項的影片。隨後朱嘉雯院長亦分享二十多年前的往事,當年邵教授至本系擔任客座教授,朱院長則為本校文學系初出茅廬的新進教師。邵教授提攜後進不遺餘力,提示介紹了許多赴臺後又移民美國的女性作家資料,令朱院長感念不已。
邵教授的講座從自己與星雲大師的接觸談起,過去曾在美國史丹佛大學多次接待大師,對於大師事事好奇的態度歷歷在目。接著細說從頭,道出余英時先生許多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重要面向,如其母系原係出自桐城張氏,外祖父為清康熙朝重臣張廷玉之七世孫;余先生的生日應為1930年2月19日,坊間所謂1月22日乃將陰曆誤為陽曆,又不諳余氏紀念母難日之故。而本次講座之所以從2008年談起,實因該年10月講者訪問余先生,事後出版《史學研究經驗談》一書,允為余氏學思歷程的重要記錄。從2012年起,邵教授自史丹佛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一職轉任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主任,原來也曾獲得余先生之力薦,從此因地利之便,與余英時、陳淑平夫婦多有過從,由此對於余先生的晚年生活有第一手的親切觀察與了解。
除了強調余先生晚年結集的英文著作之外,邵教授特別談到余先生如何持續關注現代西方學術發展等方面。整場講座勝義紛呈,旁及其他史學大師如錢穆、楊聯陞、何炳棣、許倬雲、張灝等諸位先生,西方漢學大家如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倪德衛(David Nivison)、丁愛博(Albert Dien)等人。最後,邵教授以改自段玉裁的一副對聯「千秋功業史學漢學,一代碩儒經師人師」,表彰余英時先生之為人處世,加上講者從小處著眼的無數細部觀察,為我們重現了余先生作為一個人活生生的音容面貌,也為本次講座劃下完美的句點。

講者邵東方教授

佛光大學趙涵㨗校長致詞

趙涵㨗校長致贈紀念品給邵東方教授

活動現場
佛光大學 歷史學系